联系我们
媒体关注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>>媒体关注

妈妈为了聋儿陪读幼儿园(图) 摘自《广州日报》

发布时间:2017-11-17 09:16:10  浏览次数:

妈妈为了聋儿陪读幼儿园


meiti_02_01.jpg

妈妈饶彬渝跟小良“无障碍”对话。

meiti_02_02.jpg


 妈妈为了聋儿陪读幼儿园(图) 摘自《广州日报》
点击次数:妈妈为了聋儿陪读幼儿园
摘自《 广州日报 》 | 网络联接:大洋新闻网

妈妈饶彬渝跟小良“无障碍”对话。

小良跟小朋友们一起大声朗读。
也许你认为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棵小草,也许多年来,你的声音一直只有自己去倾听,然而对于我们,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重要,每一个声音都如此重要。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,你在努力工作,你在努力生活,你在笑,你在哭……你在试图创造自己的生命轨迹,你在茫茫人海中寻觅自己的情感归宿,你和你最重要的人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。你们只是东莞的平凡人,你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过去和未来,可是你们有来自生活的故事,真实的力量会让你我动容。  “我有一个梦想,我想听大海的涛声,我想听小鸟的歌,我想听见妈妈呼唤我的声音……”  在刚刚结束的东莞市“助残日”活动中,5岁聋儿庞福良上台表演的配乐诗朗诵《我有一个梦想》让在座的不少人热泪盈眶,他随后的一首绕口令更是令人赞叹不已,清晰的发音让人无法想象是出自一个聋儿之口。  小良表演的时候,他的妈妈饶彬渝一直站在他的身边。就是这位妈妈,几年来帮助儿子进行听力和语言的训练,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  昨天,记者赶往小良在黄江镇的家,听妈妈饶彬渝讲述她帮助儿子康复的故事。  妈妈听到诊断当场晕倒  记者:小良是生下来就耳聋的吗?  饶彬渝:不是的,是后来药物致聋。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,他出生6个月的时候,我们一说“拜拜”,他就伸出小手来摇。出生8个月的时候,他因为肺炎住了一次院,出院后听力就慢慢地丧失了。  在他两岁多一点的时候。我们发现,他还不会说话,不会叫“妈妈”。我怕极了,拿出钢盆来在他身后拼命地敲,想证明给自己看他听力没问题。不幸还是发生了,经检查,医生说他是“聋哑”。我当时就觉得眼前发黑,一身冷汗,当场就晕倒在那里,是孩子爸爸把我背出了医生办公室。  记者:小良随后就做了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吗?  饶彬渝:是几个月以后做的,因为做这个手术要25万元,我们没有那么多钱,借了4个月,才凑足了手术费。当时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,有的听说我们要用这么一笔巨款去给孩子做手术,就劝我们不如放弃,再生一个。  记者:想到过放弃吗?  饶彬渝:没有。我的信念很坚定:决不能让孩子聋掉,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!当时医生就说,我们已经发现得晚了,耳蜗的手术越早越好,否则将影响语言训练的效果。说来我的命也挺好的,当时四处打听咨询,遇到了深圳的施丽旋老师。  她不断地鼓励我,教给我聋儿语训的方法,我一有问题就向她“求救”。  自学帮儿子进行康复训练  记者:手术后小良就能听了吗?  饶彬渝:植入了人工耳蜗,配上外置的语言处理器,孩子就可以听到声音了。不过还只是听到,他并不能分辨声音,更不明白声音的意义,要进行训练。  原来我对聋儿康复一无所知,就买来相关的书自学,一有机会就向专业人士咨询,慢慢掌握。  记者:康复训练不容易吧?  饶彬渝:是,尤其是手术后第一年,孩子进步特别慢,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,一个词我说上几千遍、上万遍,他还是学不会、发不出。那段时间,真正是以泪洗面,又不能当着他的面哭……  记者:什么时候有了明显的进步?  饶彬渝:大约训练了一年以后。那天,我在厨房做饭,他在外面把膝盖摔破了,进来指着膝盖告诉我:“妈妈坏了。”那是他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,是个不小的进步,我高兴得抱着他亲个不停。  妈妈跟儿子一起上幼儿园  记者:小良什么时候进的幼儿园?  饶彬渝:3岁多。当时他的发音还不太好,发音不准,意思也表达不出来。送他去幼儿园,是要让他跟正常的孩子多接触,融入正常的生活。开始的一个月,我跟他一块儿上幼儿园,上课的时候,他坐前面,我坐后面,观察他的表现,记下老师讲的课程,回来帮他补习。说起来要感谢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们,他们没有嫌弃小良,还破例让我去“陪读”,给我和孩子开了好多“绿灯”,对我是莫大的支持。  记者:小良现在康复到什么程度?  饶彬渝:他现在读幼儿园的大班,跟听力、语言正常的孩子基本没什么两样。他现在认字有2500多个,一般的幼儿读物都可以读下来。  现在,他已经开始接触英语,我们给他请了个英语家教。他学得挺有兴趣,时常说着说着就“蹦”出一句英语来,很值得鼓励。  记者旁白  “我也能飞翔”  饶彬渝的家布置得很温馨,一进门,迎面的墙上就是一幅她自己画的画,篇幅很大,画名叫“我也能飞翔”。上面飞着几只白色的天鹅,其中最大的一只天鹅的背上,驮着一只毛色嫩黄的小天鹅。  饶彬渝告诉我,那是一只受了伤的小天鹅,天鹅妈妈把它背在背上,一起飞翔,就像她和儿子小良。  幼儿园的园长告诉记者,当年,小良妈妈曾给他们写来一封长达几页的“入园请求信”,称小良是她“用血泪带大的一个孩子”,言词真挚感人,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,收下了这个耳朵上永远带着人工耳蜗的孩子。  听幼儿园的老师讲,小良刚来的时候进的是小班,那时他发音还不怎么清楚,后来升中班、入大班,进步非常快,现在小良跟小朋友、跟老师的交流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,而且词汇很丰富,时不时就冒出一个成语来。看着他在课堂上跟小朋友们一起大声朗读生词的样子,站在旁边的妈妈饶彬渝脸上挂满欣慰的微笑。(记者 杨迎春、蒋幸端)